找到相关内容315篇,用时5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杀佛为成佛

    “二无我”。“于五、自性、识、二种无我,究竟通达。”卷1。本章凡仅标卷数者,为四卷本《楞伽经》卷数。  所谓五,即是“相、、妄想、如如、正智”卷4。 其中“”指概念,“相”指事物,“妄想”指...,如阴界入离我、我所,阴界入积聚,因爱业绳缚。展转相缘生,无动摇。……是无我相。   所谓“人无我”,指离了妄想自性所执着的我,和由我引起的所作所为所想等等。因为由五阴入聚所构成的“我”的身心作用...

    黄春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0161821.html
  • 比丘律仪与比丘尼律仪

    是以不久住……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世,佛法广流布。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后,世间人种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,以是故疾灭,佛法不久住。何以故?不以经法摄故。譬如种种花散置案上,风吹则散。何以故?以无线贯穿故。」...弟子,更略道云之疏为七卷。道晖之弟子洪理,著钞两卷;昙隐着疏四卷。又道云、道晖之弟子洪遵,力阐四分,「且剖法华,晚扬法正;来为开经,说为通律。」僧祇至此,乃成绝唱。与昙隐并称通律之道乐,有弟子上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3562911.html
  • 《大乘大义章》浅析

    rdquo;的“身”理解成人身体的“身”是不对的,他说“天竺但言歌耶,秦言或名为身,或名为众,或名为部,或之体相,或以心心数法名为身。如经说...不共等,以为法身。”   (2)、“又以三藏经显示此理,亦法身。是故天竺诸国皆云,虽无佛生身,法身犹存。”(3)、“大乘部者,谓一切无生无灭,语言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0963821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疏(1)

     ﹕谓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、五遍行。欲、胜解、念、定  、慧、五别境。信等十一善法。贪等二十六烦恼。睡眠、悔  、寻、伺四不定。总五十一。依心而起,与心相应,系属  于心,共办事业,故心所。如王...自相。此上  所有受彼器果不受器果等,是差别。今但与彼宗法差别为  违。天中余趣受彼器果,汝宗所执地狱中余趣不受器果故。  论曰﹕诸有傍生生天上者,必有能感彼器乐业,生彼定受器  所生乐。  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1764323.html
  • 相 学

    一致性恒坚住,不同假相幻生幻灭,又能为境界激动心意令生物解,心意于彼起感起觉,实有彼物,不同梦境,但随心生,亦随心灭,离心非有,如是。亦即世间所执物质世界客观实在众多事物。  所谓相者,对体而立。体是本有,相属后起。体是实有,相可幻现。体是其总,相属于别。体必有相,相不必有体。如瓶盆等是之为体。色声触等即彼之相。实瓶必有色等相,梦中之瓶则但有瓶相而无体。体者即自性以立。相者就现象以立号。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5864353.html
  • 佛教与中国俗文学

    长啸和尚,彭道(和),陆妙慧(女流),余信庵,周太辩(和尚,一作春辩),陆妙静(女流),达理(和尚),啸庵,隐秀,混俗,许安然,有缘(和尚),借庵,保庵,戴悦庵,息庵,戴忻庵。   可见这时期,尘俗...释僧饶传》。   ④《释智宗传》。   另一种是长于宣唱或唱说的“唱导师”。慧皎《高僧传》说:“唱导者,盖以宣唱法理,开导众心也。昔佛法初传,于时齐集,止宣唱佛,依文致礼。至中宵疲极,事资启悟,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13264584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论(2)

    非得、同分、无想异熟、无想定、灭尽定、命根、生、住、异、灭、文身、身、句身。  (五)无为共三:择灭、非择灭、虚空。  共七十五。它与后来的瑜伽宗的五位百法有许多的不同:一、位次不同,有部先色法...心所、色、不相应行、无为等,所以五位者,由于排列叙述位次先后不同,故立位,于中名义者:  (一)心法  心有多,谓心意识。识谓认识,于境觉了,故说“了别名识”。意谓计虑,推度事理,故说“思量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46481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考

    五台山均有感应的事  以上所讨论的《末高僧传》(戚通篇)中的6位僧人除了常遇与隐峰是第9世纪的人之外,其余4照、牛云,神英、道义皆是第了、第8世纪初的人,甚至昙韵与佛陀波利则是隋唐初期第6世纪的...…节该奉太祖高皇帝圣旨榜例,诸山  僧人不入清规者,以法绳之……永乐拾年(1412)……奉太宗文  皇帝圣旨榜例,僧人务要遵依旧制,务祖风谨守清规,严洁身  心。永乐二十二年(1424)……该僧录...

    道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3665225.html
  •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

    思想界既百家争鸣,又各家融合,出现了《易传》所谓“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”(《易传·系辞下》)的局面。道家思想既深刻影响到诸子百家学说的发展,同时其本身也不断融合吸收着儒墨等不同的思想,特别是与儒家互黜而互融,乃至到魏晋时期,出现了道、儒相合的玄学,力图从哲学上把儒、道两家的人生论结合起来。  魏晋玄学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辨析理的清谈,崇尚玄远虚无,实际上这种理论的基点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现实的...

    洪修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5866317.html
  • 句经讲要

    不出辑者氏,吴译以去皆题法救撰,以知《句经》,前后确有两种,即初辑本与增订本也。增订之中又叠有改易,不止一次,经之性质即因以改变。如略中本、俱句;而广本以后,则称邬柁南聚。句云者,‘’为佛说究竟道理不可移易之目,‘句’乃身句身诠义周圆之式(如今所谓完全命题);所以一句一义,四句一颂,法义周圆无缺(法义悉宗四谛)。邬柁南聚云者,十二分教之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466671.html